无锡会议 为长三角物联网产业发展立襄赞之功(下)

 

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摘自习近平《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讲话》

 

 

2020年8月, 2020太湖人才峰会在无锡召开。上海伯乐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受无锡市委组织部、无锡市工信局和《组织人事报》委托,为太湖人才峰会组织筹备、执行项目、协调配合,共同搭建了人才交流对接、项目交易转化、资本合作共赢、生态携手共建的新平台,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城市产业品牌再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伯乐基金会组织了来自国际国内的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的智库专家举行了人才创新要素主题活动 “无锡物联网产业和人才发展研讨会”。

 

在此刊发研讨会部分专家的思考与建议,共促物联网产业与人才的融合发展。

 

 

 

 

政府部门也要有相匹配的专业人才

上海市工商联科技商会副会长,施勒智能科技(上海)股份公司的董事长张国义

 

城市治理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据全球产业资讯关键信息服务供应商HIS 公司预测,全球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将很快超过达200亿个,是世界人口的3 倍以上。全球物联网人才需求量将达1000 万人以上。

 

据我国政府部门的统计,我国嵌入式人才缺口每年为50 万人左右(传统的物联网设备属于嵌入式开发范畴),而社会需求量与人才供给量远不成比例,加上应用型人才需求,因此城市治理领域物联网人才将非常紧缺,对一网统管的推行形成较大制约。

 

从产业需求看,物联网人才可分为研究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四类。对以上各类型人才应该建立系统化、阶梯化的培养机制。

 

应用环境、技术开发和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一定要串起来互动。目前,整个应用方面的人才缺乏。政府层面能够了解行业并讲明白事情的人不是太多。政府的领导者,尤其政府层面负责应用的领导们如不懂专业也需要提升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不同维度形成矩阵来判断人才情况

上海新产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景乐

 

发展物联网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叫光谱传感器,第二个叫状态物联网,第三个叫成分互联网。

 

物联网未来的趋势怎样?第一在传感领域,传感器有两大类,一个叫光伏传感器,另一类叫智能传感器。在网络层就是5G,包括未来的激光通讯和量子通讯。在应用层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这些方面带来的应用就会把物联网从状态物联网演变成成分物联网。但在这种大背景下,目前的人才却几乎没有覆盖到成分互联网。

 

在人才培养和人才供给方面,我们应该从技术方面、技能方面,再从企业处于什么角色,是芯片商还是设备商,是软件商还是集成商,还是服务供应商,从不同的维度形成这些矩阵,来判断我们哪些人才有缺失,或者需要来培养。

 

关于未来,我请大家多关注成分互联网。现在有对其市场规模的一个预测,2020年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是1.5万亿,1.5万亿说的是状态物联网,还有另外一半大概是1.5万亿多的是成分物联网,它还没引起大家重视。

 

 

物联网企业人才开发需要“国家队”

无锡泛太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杨恒

 

中国最有力的人才工作是国家级别的,我们一个地方政府可能费尽千辛万苦,也不如把“吸管”深深插入到国家的资源,以达到最大的效益。

 

工业互联网时代有三个概念,网络是基础,数据是核心,安全是保障。原来我们讲物联网的时候,只讲网络没有讲数据和安全。2019年,工信部拿出50个亿在全国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其中一个亿就用于工业互联网人才项目,面向全国2000万个工业企业的人才培养,包括认证体系、证书考试。我们把这个事情拿下之后,目前在开发相应的课程,做认证证书体系。

 

华为现在聘一个人工智能的博士年薪200万—300万元,华为人工智能部门的主管年薪是1000万元,可见华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非常大。我们现在拿到了华为技术公司全国人工智能证书的认证总代理权,也就意味着我们拥有了华为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库和数据库。

 

 

营造适合物联网人才发展的组织环境

魏建新 上海伯乐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的目前阶段,产业变革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在迅猛发展的集成电路、航空工业、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关键软件、区块链、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一方面人才供给不足现象严重,暴露出我国人才发展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的短板。另一方面,企业传统的组织模式也很大程度不能适应新兴产业的人才发展。

 

根据对物联网类优秀新兴产业的调研,新兴产业企业都倾向于一种称为敏捷型组织的组织架构。这种组织中,顶层架构确定组织的生态环境,愿景和目标保持相对稳定而有前瞻性;基层组织架构为灵活的网络化分布式团队结构;组织层级扁平化,授权体系包含一个密集的授权团队网络,其运作具有高标准的一致性、问责制、专业知识、透明度和协作。

 

敏捷型组织一定是基于整个体系、而不是某个单点的。因此敏捷人才管理比传统的人才管理理论更加关注系统内的协同,强调高效协作、系统应变。企业应重新定义人才的开发与管理过程,当职位的能力素质需要做出调整的时候,意味着人才的定义发生改变,相应的评估方式、发展方案都需要做出调整,真正做到“牵一发动全身”。这意味着人才管理的各个流程必须是由统一的理念做指导,各流程之间无缝连接,信息高度共享,当一个环节需要调整时,其他的流程能够随之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体系内部就会产生矛盾,最终偏离总体的目标。

 

如何发现和培养适合敏捷型组织的敏捷型人才,是我们未来的重要课题,我们已经和我们的企业智库专家开发出了多类组织的敏捷型人才模型。这种人才很难在目前的学校环境中培养出来,所以作为人才和人力资源工作者,我们应该检视我们自己的组织,是否打造了敏捷型人才组织环境。

 

 

新格局下及早关注结构性人才需求

中国社科院—上海市政府上海研究院产业经济首席专家

 

物联网产业已经成为国内产业高地,怎样在新循环大战略下,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内需的潜力来连接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是国家的战略大转型,谁提前布局,那么接下来的话谁就可能走在前面。我建议物联网产业高度关注这个方面,那就是由于国家新基建带来的设施更完善的需求。

 

长三角区域物联网产业怎样融合发展?尤其是跟上海的协同。比如5G的核心研发人员,上海占了全国的52%;人工智能人才,上海占了全国1/3强。无锡和上海之间这种人才的协同不是恶性的竞争,而应是人才的协同、共享,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接下来无锡物联网产业人才发展的主线,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着眼物联网产业未来人才需求特征,要加快部署以人才供应链优化引领支撑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工作举措。尤其在国家整个大的战略转向之后,我们必须要有新的定位。

 

物联网产业未来人才的需求会出现很多的新变化,除了顶端的领军人才可享受各种人才计划之外,我们要及早关注物联网产业人才里面的结构性人才需求,要关注能够把这些先进的研发、先进的技术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商品、能够应用落地、能够转化为企业商业效益的这一批工程师作为代表的,包括经营管理方面的能融合应用的一些非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无锡物联网产业下一步在做强做大的时候,需要提前布局的。

 

 

从具体的策略上来看,现在就是抢抓海外人才的窗口期。第一个是留学生,回国潮从去年开始就出现了。第二个是最近正在倒闭的破产的大学里边的教职员工,尤其是非美国的一些专业里的副教授以上的教职员工。第三个是业务急剧缩减的甚至倒闭的企业里的专业人才。这是一个窗口期,需要我们以城市加产业的这样一个优势来抢抓。

 

 

 

 

创建时间:2025-03-03 16:29
浏览量:0
首页    长三角伯乐动态    无锡会议 为长三角物联网产业发展立襄赞之功(下)